“朱鹮,素有‘鳥中大熊貓’的稱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瀕危物種。今年暑假,我們有幸在下渚湖南方朱鹮人工繁育基地進行考察、調研以及實習,能夠隨疫病監測人員進行朱鹮的日常監護、籠舍清理以及疫病監測。在這里實習,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們的專業技能和勞動素養,而且讓我們在實踐中為朱鹮野外種群繁衍發展助力。”說起近一個月在德清縣朱鹮搶救保護基地的實習情況,浙江農林大學動物醫學201班容彬翔自豪地說。
朱鹮是世界上最瀕危鳥類之一,數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生物界的“活化石”。德清縣朱鹮搶救保護基地為中國南方朱鹮野外種群重建與異地重建的發源地,人工繁育種群現有761只,也是全球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種源基地。為更好的參與救護朱鹮工作,助力朱鹮野外種群繁衍發展,今年暑假,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組織了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駐德清縣朱鹮搶救保護基地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
實習期間,師生充分發揮學科專業技術優勢,先后采集了朱鹮新鮮糞便樣本150余份,并通過日常監測和實驗室檢測分析,完成了細菌的分離鑒定和耐藥性分析,為臨床提供用藥指導;通過鑒定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核酸,為疫病預警預報、中國南方朱鹮種群重建提供重要數據。
動物醫學201班的徐浩瑜,在實習期間參與了朱鹮的日常飼養管理、科普宣傳、監測人員訪談、尋找野生朱鹮棲息地等工作,不僅初步了解到了朱鹮的各種生活習性,也體會到了朱鹮種群復興的艱巨。他表示,作為一個動物醫學專業的學子,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開展動物樣本的采集、保存、運送和疫病檢測工作,強化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實踐,完成朱鹮疫病監測基礎工作,能夠為南方朱鹮種群的復興奉獻綿薄之力,感覺很有意義,自己未來也會朝著動物保護方向前進。
“作為獸醫領域的研究生,我們在楊永春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學、傳統細菌分離鑒定、耐藥性分析等技術,對朱鹮腸道微生物的分布及耐藥性情況進行分析,掌握朱鹮腸道細菌的分布于耐藥情況,為朱鹮的健康養殖與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尤其能夠親身參與到了野生保護動物的救護工作中,感到無比光榮與自豪。對于個別相對棘手的突發情況,救護過程中有驚無險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更讓我們意識到野生動物救護的重要性與意義,獸醫工作者肩上的重量。”該校動科研211班學生季藝深有體會地說。

據介紹,浙江農林大學獸醫學科宋厚輝教授團隊自2016年以來,一直圍繞朱鹮受細菌性、病毒性疫病困擾問題,與德清縣朱鹮搶救保護基地展開深度研究。該團隊的楊永春副教授表示,當前我國南方朱鹮野外種群重建由人工繁育擴增階段向全面野外放歸階段轉化,對推動我國南方朱鹮野外種群不斷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團隊一方面探索朱鹮常見腸道病原菌,研發了宏基因組數據可視化及探索分析平臺、細菌基因組分析平臺2個軟著技術,推動組學技術監測疫病;一方面探索制定了“朱鹮疫病檢測技術規程 ”、“朱鹮籠舍帶鳥消毒技術規程 ”、“中國南方朱鹮人工繁育技術規程”等3個團體標準,以及“野生猛禽和涉禽安全救護技術規程”和“朱鹮人工種群構建及野化訓練技術規程”2個省級標準,全面提升朱鹮繁育攻關和養殖技術創新能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710510379017912&wfr=spider&for=pc 《錢江晚報》:2023.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