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潮新聞《讀端》欄目,邀請專家學者、黨政干部、企業家等各行各業人士點評新聞報道,雖寥寥數百字,但這些獨到的短評,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或換個角度看新聞。我們將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來,串聯成鏈,供更多人品讀。也歡迎大家參與“讀端”討論。
本期嘉賓是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沈月琴。

烈日當頭的浙江衢州龍游縣夏金村田間地頭,出現了許多操著地道東北口音的忙碌身影。他們頭戴斗笠、腳踏拖鞋,熟練地開著插秧機,在干活間隙開著詼諧玩笑……這些人是夏金村黨支部書記董紅專從東北專門請來的“水稻客”,備戰該村今年的“雙搶”。
“雙搶”對年輕一代來說,是一個較為陌生的詞語,但對于從農村出來的父輩來說再熟悉不過。七八月間,搶收早稻、搶種晚稻,搶的就是農時。這是一場每年都會上演,農人和時間賽跑的“速度與激情”。
這些“水稻客”輾轉30多個小時、2000公里,從遼寧老家來到衢州,他們將在這里度過24天左右。在他們勞作田間的不遠處,“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標語特別醒目。在東北“水稻客”們的播種下,許多農田接連冒出了新綠,靜靜等待十月的收獲。如畫般的鄉村振興景象,正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沈月琴:
南北農民錯峰跨區域流動,意義非凡,可實現多元共贏和共同富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利用南北兩地農忙錯峰,實現跨省的資源優化配置。
南北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存在著不平衡現象,浙江工商業和民營經濟發達,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多,農忙季節存在著用工難問題,而此時正值北方農閑時節,農村勞動力多,可以利用南北兩地農忙錯峰,實現跨省的勞動力流動。同時,北方農田規模大,農機使用普遍,掌握專業技能的農機手較多,而浙江地形地貌多元化特征決定了適宜農業機械化的農田規模較小,有專業技能的農機手相對較少。龍游縣創新的“北手南調”農機調度模式,實現了跨區域(省)資源的優化配置,必將隨著機械強農的深入推進而煥發出活力。
第二,南北流動,實現技術文化多方位有效交流。
伴隨著這種南北勞動力流動,技術得以互相交流,為培養農機手和提升農機專業技能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并且在共同的短期農事活動和生活中,南北文化和觀念得以碰撞、互鑒,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實現技術文化多方位的交流。
第三,確保糧食豐收,增加收入,實現多元共贏。
利用農忙錯峰縮短農時5至10天,這種適時收割可以實現糧食豐收,確保糧食安全。與此同時,也確保了當地經營主體的收入,提供了北方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收入,真正實現多元共贏。
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253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