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6月30日公布新調整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在部分地區致害嚴重的野豬已被調出“三有”名錄。
據了解,今年新調整的“三有”名錄共收錄野生動物1924種。與2000年首次發布的原名錄相比,在基本保留原有種類的同時,新增了700多種野生動物。對原名錄所列物種中在我國沒有自然分布的,或廣泛分布,種群數量極高,無滅絕風險,甚至可能造成危害的等情形予以調出?!耙柏i屬于后一種情況”,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農林經濟與鄉村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朱臻教授表示。
野豬為何被“保護”了二十余年?
“三有”名錄是如何制定的?朱臻教授告訴潮新聞記者,“三有”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評估后制定、調整并公布,相當于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需要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提供保護作用。大體分為五大類型,即哺乳綱、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昆蟲綱。
2000年,野豬被列入“三有”保護名錄,被認定為“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當時,由于大面積獵殺以及人們對野生環境的破壞,野豬的棲息范圍已經大幅度縮減。此外,野豬在生態中有著重要地位。朱臻教授介紹,野豬的幼崽可以保證食物鏈上層的食物供應,有利于部分食肉動物種群恢復;野豬偶爾也會啃食腐爛的動物尸體,避免了傳染疾病,保護當地生態安全;野豬有部分食物來自于植物根莖,進食用鼻子翻耕土地,讓土地種子更容易萌發。
被列入“三有”保護名錄后,野豬從此受到法律保護。即使遇到野豬破壞莊稼,甚至傷人的惡性事件,老百姓也只能選擇驅趕,不能隨意捕殺。
野豬泛濫曾侵擾浙江地區
近年來,野豬在局部地區泛濫成災。野豬傷人、損害農作物現象頻發。2021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廣東、陜西、湖南、湖北、遼寧、黑龍江、浙江、安徽、寧夏等14個?。▍^)開展防控野豬危害綜合試點。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我國《槍支管理法》實施以后,規定公民不得非法持有槍支彈藥,依法收繳了社會上的獵槍,非法獵殺野豬的情況極少發生。其次,野豬繁殖速度較快,一年一般產兩窩,一窩5只到10只仔,再加上大型肉食動物數量不多,野豬的天敵少,野豬的種群數量比其他野生動物恢復得快。這幾大原因或導致野豬泛濫。
野豬主要危害的農作物包括玉米、紅薯、南瓜等,它們不僅會啃食這些農作物,還會拱翻農地、水田田埂,摧毀植株,使作物無法生長,嚴重時,造成作物絕收。每年7、8月份直至秋收結束是野豬危害最嚴重時期。
浙江地區也曾遭受過野豬的侵擾。2022年,朱臻教授團隊在錢江源國家公園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調查工作,發現當地社區農戶由于野豬等野生動物肇事,農業受災情況較為嚴重,近五年戶均農業受災面積比例從17%增加到23%,由于野生動物肇事帶來的戶均農業受災損失增加了近3倍。
近年來,補償制度也在相應完善,不少地方出臺了野生動物肇事保險來應對野生動物肇事情況。朱臻教授介紹,錢江源國家公園出臺了《2021年度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方案》。受損價值100元以上即可按理賠程序獲得相應賠償,不足百元的小額補償可按行政村為單位累計補償,將保費由2020年的18.8萬元提高至25.2萬元。
據錢江晚報去年10月底報道,諸暨好幾個村鎮都受到了野豬的侵害,因為野豬愛吃樹根,一個鄉鎮就有6000多棵香榧遭殃。有村民和野豬“斗智斗勇”了整整十年。因為野豬年年在收獲季“造訪”農田,10年來,他家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小。
仍不能隨意捕獵或食用野豬
朱臻教授表示,無論是否在“三有”名錄內,野生動物都不可以隨意捕獵或食用。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及《刑法》有關規定,除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三有”動物,還有“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也就是“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仍然受到禁獵區和禁獵期的實際保護,不能隨意獵捕。
此外,2020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三款:“違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法規,以食用為目的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第一款規定以外的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p>
朱臻教授告訴潮新聞記者,除了法律明文規定外,考慮到非洲豬瘟等風險,食用未經檢驗檢疫的野豬肉會對人民生命健康帶來隱患。“不能隨意捕獵或食用野豬也是出于對生命健康的重視?!?/p>
他提醒,“三有”名錄是動態調整的。一段時間內某種物種數量泛濫,造成生態系統失衡,甚至與人沖突加劇的話,就可以采取調出名錄降低保護層次、組織科學種群調控等動態調整方式。但是,如果一段時間之后,該物種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那么可能會再次將其納入保護名錄或提高保護層級。
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2512297 潮新聞:2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