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事關國家興衰成敗的大事?!皥猿贮h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個堅持”的第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系統性、艱巨性可以進一步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正確性。
堅持黨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的偉大實踐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思想觀念的領導。偉大實踐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堅持理論創新并且使得創新理論成為全黨全國的廣泛共識,“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納入黨章,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從而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格局。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戰略規劃的領導。生態文明戰略規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開展了三個層面的規劃:一是生態文明戰略目標的規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二是生態文明空間布局的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這些規劃或者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或者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主要內容。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項規劃。中央和地方就主體功能區劃分、生態紅線劃定、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節能減排、碳達峰碳中和等形成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形成了專項規劃層面的協同效應。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重大工程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解難題。黨領導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重點實施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關乎國家生態安全區域的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黨對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領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我們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追求高質量發展,逐步走上了“綠色且經濟”“循環且經濟”“低碳且經濟”的道路。沒有黨的堅強領導,經濟發展方式就不可能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型發展、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領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把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作為重點;2015年下半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全部都是體制改革的內容;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我國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國首創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一系列極富中國特色的制度,并且已經有效發揮作用。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領導。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力度最大、制度體系最完整、制度績效最顯著的10年。2018年憲法修訂,生態文明建設被賦予更高的法律地位。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跨行政區域聯合防治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還就政府、企業公開環境信息與公眾參與、監督環境保護作出了系統規定,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被譽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定了7部法律,修改了17部法律。另外,在生態文明領域的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組織保障的領導。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必須有組織保障。一是黨的領導體制設置。如2013年中央設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8年上升為“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地方各級黨委也設置了相應的組織。由此決定了凡是涉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事項必須上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決策的機制。二是黨對機構改革的領導。中央印發的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把涉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責,由原來分屬七八個部門調整為一個部門。三是黨對“三重一大”的領導。各級黨委會議事規則明確規定,凡是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都要由黨委會決策。這就從制度上保障了黨的領導。四是黨對干部和人才的領導。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持久性硬仗,我們建設了一支生態文明建設鐵軍。
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的寶貴經驗
堅持系統觀念、學會系統思維、運用系統方法。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這一“子系統”納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一“大系統”之中;生態文明建設又是由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等一系列“子系統”構成的,必須考慮生態文明這個“大系統”與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只有統籌兼顧,才能發揮系統整體效能的最大化。我們堅持“條”與“條”的統籌兼顧,做到工業化與綠色化、低碳化的統籌,做到治山和治水、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的統籌,做到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的統籌,做到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的統籌。我們堅持“塊”與“塊”的統籌兼顧,做到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地表地下、流域上下游的統籌,做到陸海統籌、區域統籌、城鄉統籌、整體和局部的統籌,在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帶的統籌中做到抓關鍵帶全面。我們堅持“條”與“塊”的統籌,建立了“以塊為主,以條促塊”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做到了“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分離。這些觀念層面、思維層面、方法層面上的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
守住生態文明建設定力,弘揚“接力棒”精神。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長期的接力戰斗,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浙江生態省建設,就是“接力棒”的傳遞。綠色浙江、生態浙江、美麗浙江、詩畫浙江,這些表述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主線一脈相承,另一方面堅持生態文明內涵迭代升級。正因如此,浙江通過國家生態省建設試點驗收,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生態文明建設往往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因此,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戰斗意志。
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格局。“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要強調的是黨的全面領導,并不是黨包攬一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原則,政府要承擔起作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的責任;必須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讓企業在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用海權、碳排放權的市場化配置中發揮作用;必須實施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讓社會組織和公眾承擔起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監督的責任。
加強考核評價制度建設,實現激勵與約束并舉。必須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實施最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查處了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例、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督察和問責就是要通過激勵和約束并舉的獎懲機制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張力。通過監督和問責,彰顯的是共產黨人嚴于律己、敢于碰硬的作風。生態文明建設中,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作者為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3-02/20/content_3626673.htm?div=-1 《浙江日報》: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