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縉云,人間仙都。近日,來自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贊比亞、津巴布韋等10多個國家的40多名留學生代表,以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10位中外本碩博學生一起走進縉云,感受黃帝文化。
40多名外國留學生走進縉云感受黃帝文化(央廣網發 縉云縣黃帝文化發展中心供圖)
本次“黃帝縉云”國情教育體驗活動由縉云縣黃帝文化發展中心(縉云縣國際人文交流中心)、浙江農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孔子學院)主辦,縉云縣河陽鄉村研究院協辦。活動旨在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向外國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感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底蘊深厚的文化歷史。
從鄉土文化認知中華文明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土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和內核。縉云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黃帝文化是它的根,婺劇文化、書法文化、石頭文化、甲龍文化等是它的枝脈。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河陽鄉村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月枝給留學生用英文介紹縉云的歷史文化。這場全英文的“‘感知中國’國情教育”講座讓留學生們印象深刻,“老師講得特別好,特別有意思,聽完這次講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縉云的歷史,特別是黃帝文化,以前我在書里看到過黃帝,但只知道一點點,這次講座讓我了解得更多。”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洛狄說。
仙都黃帝祠宇內,一場黃帝祭典表演和形象再現黃帝時代篳路藍縷的農耕生產場景的《軒轅贊》吸引了留學生的注意力。瞻仰黃帝像、擊鼓、撞鐘,對文化的抽象認知落實到具象的在地體驗,使他們更直觀地認識了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更深入地了解了黃帝文化。仙都巍峨的鼎湖峰、清澈的好溪水,自然山水也給他們留下了靜謐、養心的印象。
縉云留存有很多關于黃帝的傳說。燒餅和爽面就是其中的代表。時至今日,這兩種小吃都發展成了大產業。2021年,縉云燒餅產值達到27億元,縉云爽面產值超過2.4億元。在仙都游客中心和位于舒洪的爽面博物館,留學生們動手烤燒餅,嘗試給爽面上箸,它們獨特的味道讓他們喜歡不已。
從日常體驗感受中國發展
巖宕和“縉韻”市民空間是兩個讓留學生覺得非常好玩的地方。巖宕是縉云人民采條石留下的廢棄采石場,近年來,通過修復生態環境,微改造的形式加以活態利用,成為新型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同時也是網紅打卡地。仙都巖宕內,中外文化交流聯誼會在這里舉行。縉云本土藝人和留學生共同表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軒轅頌》演唱、融合武術的情景詩朗誦《黃帝戰蚩尤》、婺劇穆桂英選段,還有熱辣的現代舞串燒。巖宕具有獨特的回聲效應,這讓來自喀麥隆的維納斯朗誦的《游仙都》《鼎湖峰》特別精彩,觀眾對這位普通話非常標準的女孩嘖嘖稱贊。
在縉云縣城城市綠道邊的縉韻市民空間里,婺劇表演、舞龍、獅子搶繡球、寫“福”字、猜燈謎、好溪中放花燈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吸引了大量的群眾,留學生們和他們一起共樂,在開闊的露天場地,在明亮、現代感十足的市民空間室內共享文化的盛宴。
鄉村蘊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也展現著新時代農村走出一條紅綠融合共富路的美麗圖景,這是留學生們了解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
“這次活動我們醞釀了很久,這些留學生中很多是來自非洲國家,帶他們出來走走看看浙江的發展,一是了解中國,二是學習中國,很有意義。”活動的組織者,浙江農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孔子學院)院長趙有華介紹。
對于縉云來說,這樣大規模的留學生來縉研學還是第一次,“今后我們將繼續開展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積極傳播黃帝文化。”縉云縣黃帝文化發展中心(縉云縣國際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蔡利偉說。
https://zj.cnr.cn/gstjzj/20230214/t20230214_526153457.shtml央廣網:202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