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專家們來到浙江寧波象山縣先浩家庭農場,給農場負責人送上了新年“科技紅包”:新型生物質炭有機肥。這也是該學科專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專家們希望,新型生物質炭有機肥應用到“紅美人”果園后,能夠助力農場“紅美人”柑橘的生產。
象山先浩家庭農場總種植面積30畝,主要種植“紅美人”柑橘。然而,受品質、疫情、市場等因素影響,基地的“紅美人”面臨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新問題。了解到先浩家庭農場的需求后,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專家教授專門前往農場調研,發現農場部分區塊的“紅美人”柑橘存在生長不良、品質欠佳等問題。隨后,結合農場的實際情況,專家們通過對土壤和植物樣品的分析測定,制定了針對性的改良方案,希望有助于提升“紅美人”在象山區域發展的優勢。
和助力“紅美人”柑橘生產一樣,作為浙江省唯一的農林類重點建設高校,浙江農林大學各學科專家教授們,一直以來都是浙江省農林科研成果推廣的主力軍。他們在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也積極發揮相關科研成果的作用,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助力各類農產品的品質提升,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力量。

在衢州市開化縣池淮鎮篁岸村的土根家庭農場試驗基地,浙江農林大學趙光武教授團隊這幾年送上的“科技紅包”,讓豐收成了基地的主基調。趙光武教授這幾年帶領5位農業碩士,在該基地實施了早熟普通玉米新品種“惠禾6號”高產試驗示范項目。經過多年的改良,他們選育的早熟普通玉米新品種具有雙穗率高、抗倒性強,成熟脫水快,豐產性好等特點,同時表現出高抗大斑病、銹病和穗腐病。
農場負責人余土根表示,早熟普通玉米新品種“惠禾6號”早熟、高產、優質等優點滿足生產和市場的迫切需求,有望成為未來大面積推廣的主栽玉米品種之一。土根家庭農場從2020年開始試種的“惠禾6號”畝產450公斤,2021年試種畝產550公斤。在趙光武教授的指導下,運用寬窄行、重基肥、早施苗肥,追施拔節肥、穗肥、粒肥等栽培技術,2022年試種畝產突破700公斤,比其它玉米品種增產40%左右。
在建德市楊村橋鎮五棵松家庭農場,浙江農林大學特色中藥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根據農場對高品質金線蓮培育的需求,為農場送去了仿野生金線蓮的“科技紅包”:在不同松針基質、不同生長環境下成功突破了仿野生金線蓮自然生長期12月齡。此項技術在浙江省金線蓮林下栽培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12月齡金線蓮有效成分檢測各項指標喜人,黃酮達13.54mg/g,多糖含量達197.83 mg/g,金線蓮苷達22.64 mg/g。

據介紹,金線蓮為金線蓮屬、蘭科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類植物,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具有清熱涼血、祛風利濕、解毒、止痛和鎮咳等功效,主治咯血、支氣管炎、腎炎、膀胱炎、糖尿病、血尿和風濕性關節炎腫瘤等疑難病癥。其中黃酮、金線蓮苷、多酚和多糖是金線蓮的主要活性成分,月齡對金線蓮活性物質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影響。因此,這個仿野生金線蓮的“科技紅包”,為金線蓮在不同基質下越冬技術研究、高藥效、低成本林下仿野生種植技術研發、推廣及中藥材多樣化種植建設提供了重要試驗數據,也將造福更多病人,減少更多肺病或癌癥病人的病痛。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先后向全省30個縣(區、市)137個鄉鎮派駐了約700人次的個人科技服務人員,推廣各類實用技術1200余項次,開展各類技術培訓2680余場,受培人員達數萬人次,對提升農產品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浙江農林大學廣大科技人員中先后涌現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一大批科技特派員團隊和個人,相關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有效支撐該校6個涉農一級博士點高水平建設。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3b5b5881c49a4ec5a59172f370bc1286 《光明日報》客戶端:20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