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在淳安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設立研究生工作站。雙方將在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工程措施、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積極探索和深化“產學研合作”新途徑,賦能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和高質量管理。
2018年10月,錢塘江源頭區域成為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以水源涵養為基點,分為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功能區,在建德市、淳安縣、常山縣、開化縣共實施7大領域79個項目。依托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團隊支持,淳安緊扣生態環境質量全國一流、全市第一、千島湖出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I類‘三個一’目標,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介紹,錢江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過程中,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大學等單位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等領域的專家,結合4個試點縣市的資源稟賦特點,為項目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構建了有自身特色的4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模式、打造了8個精品示范工程,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山水工程”理論與實踐經驗,讓美麗浙江呈現出了多元之美、系統之美。
建德:水更清了 景更美了 魚蝦回來了


建德市梅城古鎮地處杭州市西南部,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城內“兩湖一河”的水系格局始于唐代形成于明代,即玉帶河連接東、西兩大調蓄湖,疏導烏龍山山洪,保障嚴州府免受洪澇災害。然而,隨著富春江水庫蓄水,新安江水位抬升,再加上城鎮人口集聚,玉帶河逐漸被填埋成為建設用地,流淌千年的玉帶河陷入“沉睡”,城鎮內部水系水生態系統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統籌多部門跨區域協同指導下,以及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技術支持下,梅城古鎮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對梅城水系進行疏通連接,在舊址上重新打通古玉帶河道,通過工程技術措施連通內外部水系,恢復“兩湖一河”的調蓄功能;全面清淤,利用人工濕地和生態浮島凈化水體,打造生態岸線,重構植被群落,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以玉帶河為脈,重新激活古城,再現了古鎮的繁華景象……一系列有效舉措,解決梅城古鎮內澇問題,恢復和維持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優化河道景觀,呈現古鎮新面貌,營造人水和諧的宜居環境。
截至目前,通過梅城古鎮水系綜合治理,修復加固了大壩、堤岸,治理河道長度3966米,提升了內河的排澇蓄水功能,增強了洪澇災害抵御能力;通過疏通水系,恢復了玉帶河,連通了東、西兩湖,串聯了“一湖、兩塘、五橋”;引新安江水入城,提升了“兩湖一帶”常水位,梅城水系的水質也得到了提升,內河調蓄能力得到提升,水質由劣Ⅴ類提升到Ⅲ類,魚類和蝦貝類等水生生物量逐漸增加。
“梅城古鎮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流涌入,逐步擴大了古鎮的社會影響力,給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豐富的業態植入激發了古鎮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入駐,充分激活了古鎮的造血能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李萍說。
淳安:有了“健康碼”,“治水”變“智水”

淳安千島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特大型深水人工湖泊,橫跨兩省三市縣,是錢塘江流域水資源調配的關鍵樞紐,更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戰略水源地和國家一級水資源保護區。千島湖面向下游1000多萬人口供水,其水質安全直接關系著民生、關系著飲水安全。如何有效管理,切實保護一湖秀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2018年,千島湖流域的生態治理項目成為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啟動后,當地積極響應浙江省數字化改革部署要求,“互聯網+”智慧環保在淳安縣環境管理中應運而生,建成的國內湖泊首個全域護水智治體系——“秀水衛士”,成為當地有效破解環境管理難題、保障千島湖水質安全的“衛士”。
“秀水衛士”主要以千島湖水環境高頻自動在線監測數據為基礎,利用數字賦能千島湖水質監控,整合國控斷面總氮、總磷等數據,真正實現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部門數據互通共享,是水質水華現狀評估與預測預警一體化的智治平臺。該平臺應用以來,已累計發出黃碼、紅碼自動報警480余次,全流程閉環聯動處置,系統保障了千島湖水質安全,也為整個錢江源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重要組成部分,千島湖全域智慧護水體系就像水質健康碼,實現對千島湖的水質、氣象和水文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和分析,真正實現全域護水智治體系,全方位實時掌控千島湖水質水量等相關數據,全面保障千島湖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浙江農林大學長期從事環境評價、預測等規劃和管理研究的方曉波博士介紹說,該平臺實現了藻類實時在線監測、實時掌握全域水質、部門間數據互通共享,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常山:“泥水鎮”轉型升級為“生態城”

石灰鈣產業曾是常山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年產峰值達10億元,但粗放式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生態環境破壞。石灰鈣主產區輝埠鎮,過去飛揚的塵土和污染的堿性水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產生活。由于常年不規則開采,坡面長時間風化剝落,巖體原生結構面由于長期裸露,存在大量地質安全隱患,也制約著社會全面發展。
2018年,在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統籌協同指導下,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等單位的技術支持下,常山縣正式向以污染為代價的GDP說“不!”,在輝埠鎮開啟了以產業整治、環境治理、提質升級為抓手的“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著力打造“礦山地質公園”,整個區域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劃分。
“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共涉及6個村,總面積達到5.3萬畝,工程總投資8.98億元。項目實施以來,新墾造水田735畝,“旱改水”180畝,建設用地復墾總面積1245畝。與此同時,關停了165孔石灰立窯、201條石灰鈣加工生產線、16家輕鈣企業。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7個,修復面積達到2895畝。如今,曾經的廢棄礦山成為了網紅打卡地,曾經的“泥水鎮”變成了一座“生態城”。
通過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完成廢棄礦山治理面積676畝,邊坡失穩、崩塌情況不復存在,地質災害威脅得到有效消除,有效提高了礦區植被覆蓋率和該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城區環境空氣優良率從2014年的81.8%上升到2021年的98.7%,出境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標準,主要地表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實現了天更藍、水更綠的環境治理效果。常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常山縣輝埠鎮礦山生態修復整治目前仍在進行,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同時,也引入高端企業,大力發展專用碳酸鈣、納米活性碳酸鈣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努力做好生態修復這一增量路徑的“功課”,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開化:錢江源生態保護和修復讓群眾更有生態獲得感


水清、岸綠、景美,生態河道風景怡人,充滿水岸風情。品茶、品香、插花、撫琴、書法,盡享漢唐風情……這是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音坑鄉下淤村如今隨時可見的場景。然而多年以前,下淤村卻是違建占田,污水橫流,雞糞滿地;村前的馬金溪里,挖砂船馬達隆隆作響,河道被挖得坑坑洼洼;村后的白虎山、月亮山,也被村民砍成了“瘌痢頭”。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以來,在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支持下,下淤村通過系統規劃,合理劃定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空間,對違章建筑、一戶多宅、老舊建筑、雜亂圍墻、違法占用等進行拆除、治理、收儲利用。目前下淤村已拆除主房127宗、附房87宗,面積4.8萬平方米;收儲利用13宗,面積0.18萬平方米;用于發展精品民宿,統一安置新村3萬平方米,實現人口由分散向集聚轉變,縮減村莊占地,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騰挪空間。
在此基礎上,下淤村先后打造漢唐香府、夏家蜂蜜、奇峰寨等已有特色品牌建設,進一步開展音坑鄉讀經源村傳統村落保護、大宗油料生產基地建設、里莊精品民宿等項目。2021年接待游客43萬人次,農民人均收入超3.3萬元,旅游產業成為下淤村民致富的新增長點,真正實現“水岸風情、休閑下淤”。如今的下淤村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先后獲得開化縣特色文化村、衢州市生態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等榮譽,由落后村蝶變而成現在的3A景區村、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和國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鄉村旅游模范村。
長期在下淤村開展調研的浙江農林大學伊力塔教授表示,下淤村作為錢塘江源頭區域成為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帶動了經濟收入,實現了由“輸血”到“造血”,促進村集體和群眾增收“雙贏”,讓人民群眾更有生態獲得感、滿意感、安全感,形成了村域級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下淤村樣板”,非常值得向全國推廣。
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教授們表示,錢塘江源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浙江樣本,也是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要示范。作為浙江省唯一的農林類重點建設高校,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教授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繼續發揮科技力量,助力項目實施,將錢塘江源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造成為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窗口”,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212/t20221205_2259489.shtml 中國教育在線:2022.12.6